《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时间:2024-07-14 16:07:05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生字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结构,理解重点语句,学习分析文章的方法。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沉着应付人生困难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

讲读结合,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请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诗歌

(投影、师生齐读):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于是就没有了路

路尽天绝处尝试着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师:同学们,有一篇散文的名字也叫《走一步,再走一步》,它是谁写的?它要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二、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先齐读字词,教师后出示字音(投影)

训诫(jiè)耸立(sng)迂回(yū)

嶙峋(línxún)凝视(níng)啜泣(chuòqì)

头晕目眩(xuàn)小心翼翼(yì)纳罕(hn)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指名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指正。

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孩子们为什么要去爬悬崖?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复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明确课文结构及各部分内容(板书)

师: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本文可以分四部分,具体如下:

(一)(1)回忆往事

(二)(2-15)爬崖遇险

(三)(16-22)摆脱困境

(四)(23)感悟人生

四、问题研讨

(投影,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我”起初为什么不敢爬山?

(2)“我”后来为什么要去爬山?

(3)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5)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6)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7)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五、课堂测试(投影)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解词

línxún()xùnjiè()小心yìyì()

(2)给汉字注音

啜泣()头晕目眩()纳罕()

闷热()屡次()

(3)本文作者是,他是国作家。

六、小结

作业

1.(短文训练)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父母是怎样教育你克服困难的?

2.课外阅读:莫顿亨特《悬崖上的一课》

附:板书设计

层次结构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2、感知描写的作用及以事明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获得教益。

三、教学方法

设疑研讨。

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研讨,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朗读质量和写作水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作者?身份?主旨?(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二、多角度探究性阅读

1、引言:

同学们,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就是欣赏美的过程。这跟欣赏艺术是一样的,例如我们欣赏郑板桥画的“竹”,感受到的是一种刚毅之美;欣赏关山月画的“江山如此多娇”,感受到的是一种磅礴之美。歌曲亦如此,例如我们唱蒙古民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就会感受到辽阔、旷远之美;唱河北民歌“小放牛”,就会感受到欢快、自得之美。下面就请同学们从文中的人物描写里寻找并欣赏那动人心魄的美吧。

2、同学探讨、发言。

发言会集中在人物心理、行动、语言描写等方面。教师要以肯定、鼓励为主,以激发探讨热情。

3、教师总结,板书并出示投影——“描写的妙处”

4、同学对投影资料发表看法,品味描写之美,教师点拨。

5、师:我们要想了解一个人,就得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入手,正如古人所说的“听其言,观其行”。那么,从文中人物的言行中,你能看出他们是怎样的人吗?

讨论:

1)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2)杰利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3)四个伙伴是怎样的人?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6、同学发表意见,教师板书。

7、讨论课后练习二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三、写作手法——以小见大(板书)

1、出示例文投影《滑雪》《60条毛巾送去的温暖》

2、思考下面的两件小事,说说可以写出什么大的主题(先让学生写,然后再说)。

1)一个同学背诵散文《春》,费了不小的劲,才背出了三段。

2)我们班和二班进行拔河比赛,我们班的同学都竭尽了全力,但最后还是输给了二班。

四、总结

……此处隐藏26548个字……、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

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三、思考:这里的“啜泣”与第二部分中的“啜泣”是否一样?

明确: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四、“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齐读第四部分。

思考:(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

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

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③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五、当堂背诵最后一段。

六、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希望同学们也用这种方法去写文章。

板书:

事 小 实

理 大 虚

七、谈话、议论:

(l)“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积小胜为大胜的勇气和方法对于我们学习具有什么指导意义?举例说明。

(2)交流搜集来的名言警句。

(3)图片:司马光砸缸

小马过河

要求口头简述他们当时心理和从中得到启示。

八.课外完成下列作业:

①课文后练习六

②作业本五、七、八、九。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5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学法指导]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复述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拓展延伸: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记: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旨在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